□ 杨文力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每到节前几天,大街小巷的吆喝声“粽子,蜂蜜粽子”,早已不绝于耳。吃粽子、戴香囊,这些传统习俗仿佛一根根纽带,连接着千家万户,共同迎接这一天的到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这一天,总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泛起层层涟漪。
端午是藏在清香的粽子里。小时候不懂得端午的意思,只知道盼着那天又有好吃的了。芦苇叶叶多为情,一叶才舒一叶生。一到夏天,芦苇叶就特别繁茂,宽大的绿叶在风中摇曳生姿。妈妈摘下一片片芦苇叶,焯一下水使其变得柔软,晾在一旁备用。她将糯米洗净泡三四个小时后放入竹篮,沥水到半干状态,将一片片芦苇叶折成一个漏斗形状,底下放一颗大点的红枣,装上一半的糯米,在放两颗红枣,最后再铺上一层糯米,将叶子翻折包成一个有棱角的菱形,缠上绳子,经过二三个小时慢火的蒸煮,刨开芦苇叶,红枣的香甜和糯米的香味一下子扑鼻而来,吃上一口鲜甜软糯,那真是人间美味。
端午的深意,则蕴含于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逐渐理解端午的起源与意义,从单纯的口腹享受升华到了思想层面的感悟。屈原,这位心系家国、情牵百姓的爱国诗人,面对政治失意、楚王昏聩、国家危亡,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身殉国,以死明志,投汨罗江自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时楚国的百姓们不忍贤臣屈原投江而去,纷纷划船追赶,想要将他救起,却最终未能如愿。为了寄托哀思,他们便在江河之上荡舟,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龙舟竞渡。而为了防止鱼虾损伤屈原的遗体,百姓们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以此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与怀念。
端午节,这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不仅生动展现了先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它融合了多种民俗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在北方,人们习惯吃粽子、炸油糕、悬挂艾叶、佩戴香囊;在南方,则盛行划龙舟、挂菖蒲、饮雄黄酒等习俗。新时代的到来,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与责任。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更要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延续。
端午的情怀,深深烙印在华夏儿女心中。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该名录的节日。这一殊荣不仅唤起了民众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重新审视,更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弘扬端午文化,就是不断巩固我们的民族集体记忆,塑造共同的文化根基,铸就最坚实的文化自信。
粽子,这道独特的美食,承载着屈原的悲壮故事,谱写着一段段壮丽的篇章。当我们细细品味粽子的味道时,仿佛剥开了历史的外壳,感受到了包裹在内的那份柔软与深情。思绪穿越时空,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屈原独立江头,最后一次为百姓发声,最终沉入冰冷的江水之中……此刻,口中的滋味已难以分辨是情感的酸楚还是糯米的甘甜,它们一同被咀嚼、吞咽,化作一股股爱国之情,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我们不仅要将端午文化传承下去,更要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世世代代发扬光大,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永远熠熠生辉。
五月初五的月光,曾照亮过多少人间故事?屈原的决绝、苏轼的缱绻、汪曾祺的童趣、顾太清的清欢,在端午的星河中交织成璀璨的脉络。穿越时光,千年不朽,端午节,有了古人和今人共同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