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必松
认识诗人许燕影多年,我总以为她只沉溺于“小资情调”与“小情怀小享受”,是个不问世事的“女文青”。用她自己的话说,便是“不上进”,属于“风吹哪页读哪页”的随性之人。然而,最近读到她的新作《繁花挣脱桎梏而缤纷》组诗,颠覆了我此前的印象。
这组旅途随手采撷的风物诗篇,视角独特。诗中既有女性观照世界特有的细致入微,更蕴含着诗人敏锐的“嗅觉”——一种敏感、生动而多情的感知力。
她说:“平潭的蓝眼泪要去看一次,这生灵只为爱发光,虽然离了海水只能活一百秒,但这种义无返顾的爱堪胜人类,更纯粹”。只有具备特殊审美经验与意象感知力的女性才可能捕捉到这种认知。
许燕影诗歌善于发现物象中的极端精神性(殉道、死磕),运用张力语言与意象营造悲壮崇高感。她精于通感、拟人、矛盾修辞,动词精准有力,色彩词运用娴熟。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既能驾驭历史的深沉(《鸡鸣寺断念》),也能描绘草原生活的奔放(《阿力木大叔》);既能书写日常物品的精神升华(《水塔咖啡》),也能捕捉幽秘情爱(《浴仙池》),并为自然奇观与弱小生命谱写壮丽颂歌(《平潭蓝眼泪》《泸沽湖观水性杨花》),尤其擅长在平凡或短暂中挖掘深刻诗意,并通过强烈对比(如《西代》结尾)与自我观照(如《泸沽湖》结尾)深化主题,展现敏锐观察力、丰富情感世界、深刻哲思与出色的语言意象的卓然表现能力。
《致西代海岸摆摊少年》描绘了一幅充满地中海风情、闪耀着青春与海洋光芒的动人画卷。它的核心意象与场景强调土耳其西代(Side)的海岸,贝链、珠串、海星蓝(强调蓝色海星)——典型的、充满海洋气息的地理性感受和海洋元素。阳光强烈,地中海的风吹拂着。“方寸纸盒间,少年打开一片海域”形成强烈的心理落差和审美意象转捩。小小的纸盒摊位,在少年的经营和展示下,仿佛变成了一个微缩的海洋世界。“身后,阿波罗柱廊静默于潮声”:将镜头拉远,少年摊位的身后是著名的西代古罗马遗址——阿波罗神庙的柱廊。它历经沧桑,静静地矗立在潮汐声中。“看石灰岩岸如何噬咬浪花/看高扬的帆樯如何穿透浮云”。帆船高扬的帆影刺破天空浮云的动态,象征着航行与远方。古老的遗迹与永恒的自然力(海浪、风帆)构成了一幅宏大、悠远、充满历史感和生命力的背景板,衬托着眼前这个小小的、鲜活的少年的青春飞扬的活力,奏响海洋交响乐。时间(古老遗迹)与空间(海洋、天空)、永恒(自然力)与瞬间(少年摆摊)在此刻交汇,建构了人与自然,人与海洋,人与世界的和谐美美与共的生命秩序与自然界协调的生态关系。
《浴仙池》氛围神秘氤氲。从“琥珀色诱惑”的酒突转“瓢泼大雨”,画面跳跃。“交换潮湿的呼吸”极具张力,写亲密若即若离。大胆使用(“谶语”“卦辞”“偈语”)这些“暗生命”的词语,结尾“紫帽香炉中假寐的偈语”将未言情感喻为沉睡经文,隐喻精彩。意象破碎如酒后意识流,风格幽暗沉溺。
《平潭蓝眼泪》与《泸沽湖观水性杨花》两诗均聚焦短暂存在的自然美(蓝眼泪瞬息光芒/水性杨花朝开暮落),揭示对生命脆弱性的关注,充满悲壮崇高感《平潭蓝眼泪》:以“生死契约”“光的殉道者”将生物发光现象提升至生命信仰与牺牲高度。“浪的赛道与南风竞跑”“一浪涌过一浪的前赴后继”赋予动态过程群体悲壮色彩。“百秒完成一生轮回的夜祷”将短暂燃烧神圣仪式化。“碎银的灯盏/曾忧郁了一整片海域”意象奇崛美丽。结尾叩问“可否平复深海蛟龙的叹息声声?”将微小生命置于深邃宇宙背景,余韵悠长。
有些诗,诗人朦朦胧胧地写,读者朦朦胧胧地阅读,并不需要过度阐释和“一目了然”。当资本肆无忌惮地践踏、掠夺女性的尊严和人类最后的尊严,那离开海水只存活100秒的平潭的蓝眼泪,就只是人类最后的一块遮羞布。面对着这种世界之大变局,面对着这种极其的不确定性,诗人何为?如果不是恩赐,我将在夜行中想象我的太阳。文字就是陡峭山崖上的鹰,以最后的跌落为自己的生命赋能。诗人是无力的,也许惟只能保持内心深处的善良和自身灵魂的清洁,才能完成自身的灵魂救赎,完成一生一世轮回的夜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