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7月26日
第A003版:建设先行区 当好排头兵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坚持传承创新 持续擦亮荆州文化“三色”

  □ 李征宇

  省委书记王忠林调研荆州时强调,要充分发挥荆州文化资源优势,更好促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是荆州文旅发展的资源宝库,面对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文旅市场,荆州应不懈追求文旅开发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平衡发展,擦亮荆楚文化的古色底蕴、凸显长江文化的绿色生机、夯实革命文化的红色地位,做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近年来,荆州文旅事业不断发力,稳扎稳打,年均游客增长速度、旅游综合收入、旅游环境等,均持续向好。良好机遇藏身于对深厚文化的强大信心,光明未来立足于对现状的冷静分析。

  坚持文旅融合,扛起荆楚文化的重任,持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色底蕴。荆州是无可争辩的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担当起楚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使命,荆州责无旁贷。在“人文经济学”的指引下,楚文化的创新转化需立足于当代人的旅游需求与市民的现实需要,持续打造诸如战国袍旅拍等小场景,向上可延伸到服饰设计与生产,向下可逐步制定妆造标准,明确旅拍产品质量要求,以小见大,从楚文化中提炼出小而美的元素,进行当代转化,做精做大做强。深度谋划正在新建的楚文化博物院未来定位与文旅融合方向,坚持高水平的展陈设计,将其打造成为文博展示的标杆以及集楚文化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高地。同时,利用周边地块,建设集文博旅游、沉浸演出、亲子研学、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楚文化核心场景展示区。可以想见,不久的未来,博物馆中的静态文物,将通过当下流行的动态方式进行复现,两千多年前的楚文化将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坚持创新发展,铸牢长江文化的基石,持续凸显长江生态文明的绿色生机。近年来,荆江两岸的生态多样性已成为长江流域的典范,沙鸥翔集、麋鹿奔腾、江豚涌浪,这种丰富精彩的生态多样性场景,对于荆州而言,都是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文旅资源。鉴于此,荆州长江文化的转化利用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从展示中国持续推进生态多样性,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进行着力。紧紧抓住麋鹿和江豚两个独一无二的长江生态元素,以小见大,高处发力,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沿长江故道大堤打造一条集科学试验、研学参观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廊道,串联起麋鹿苑与江豚苑,并择机在实验区外建设长江生态文明展览馆,集中展示长江流域数万年的生态变迁历史和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果,打造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生态展示中心。以全省弘扬“三大精神”为契机,将公安县抗洪精神主题展与省内咸宁簰洲湾九八抗洪纪念馆、省外江西九江抗洪展陈馆等进行联动,共同打造“弘扬抗洪精神、行走长江两岸”的学习考察路线,凸显荆江两岸人民百折不挠、与水共生的伟大精神,通过文旅产品展示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继承弘扬,赓续红色文化的根脉,持续夯实荆州革命文化的红色地位。洪湖两岸是红色文化的沃土。持续擦亮红色文化的底色,是荆州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围绕集红色革命教育、生态文明发展、水乡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洪湖旅游资源禀赋,进一步解放思想与争取突破口,锚定长江湿地生态明珠、红色基因传承典范和江汉平原水乡风情旅游胜地的目标,开展包括红色教育、亲子研学、生态旅游等为核心的产品打造,在新时代唱响《洪湖水浪打浪》新曲。

  (作者系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副院长、教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