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长浩
案头那本翻旧的书,书脊磨出了毛边,某页还粘着去年喝茶时溅的茶渍。这是纸质书独有的好处,像块浸了时光的老木头,摸得着温度,记着你与它相处的细碎。有人说现在电子书多方便,可屏幕滑过的字,像风吹过的沙,留不下多少痕迹。倒是指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更像与作者隔着时空的低语——这大概是读书最本真的仪式感。
人到半百才慢慢懂,读书哪是为了和谁比? 年轻时总急着在饭桌上甩出几句名言,显自己读得多。如今倒觉得,海明威那句“优于过去的自己”,才说透了读书的实意。就像老农侍弄菜园,今天多认个生字,明天悟个小理,日子久了,心里那块地自然就肥了。孔子说“知之为知之”,读进去了才明白,这哪是讲治学? 分明是教你在文字里看清自己的短板——昨天还在为一点小事急躁,今天在书里撞见“从容”二字,忽然就想通了。
读不同的书,像走不同的路。贾平凹的字带着黄土味,读着读着能闻到麦秸香,那是把日子过进泥土里的实在;翻到写奢华破碎的篇章,又像隔着琉璃看闹剧,繁华落尽的空荡,能让心猛地一沉。《百年甲午之祭》里的炮声,《沧浪之水》里的挣扎,别人的故事再远,读进去了,就成了自己的镜子。董宇辉说“书里的光,是让你在黑暗里慢慢挪步”,可不是么? 那些深夜里翻书的时刻,分明是借别人的火把,照自己的路。《平凡的世界》确实有种魔力,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生活的表皮,露出里面滚烫的血肉。那种痛彻心扉,是因为在书里看见了自己:那些没说出口的委屈,那些咬着牙没掉的泪,那些想放弃又硬生生撑住的瞬间。而醍醐灌顶的,或许是最后终于懂了:平凡不是平庸,是认清生活的骨感后,依然愿意热气腾腾地活——就像少安的砖窑终会冒烟,少平的煤矿灯下总有光,我们的日子,也总会在磕磕绊绊里,走出点属于自己的意思来。
更妙的是,读书读得久了,会和生活撞出火花。年轻时以为“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潇洒,如今上有老下有小,才懂那是苏轼在雨里踩过泥泞后的通透。生活这本身“无字书”,从来比纸页更磨人——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分寸,病床前伺候老人的琐碎,孩子犯错时压下去的火气,哪一样不是没印在纸上的课? 有字书给了我们讲道理的底气,无字书却教会我们把道理过成日子。
这年纪读书,少了些功利,多了点“无用之用”。通勤时翻几页散文,不为记住什么,只为那几分钟的静心;睡前读段故事,不是求顿悟,不过是和白天的疲惫和解。就像朝圣者向冈仁波齐走去,不为谁的赞叹,只为心里那点向往。走得越久越明白,读书哪是为了成为“文化人”? 不过是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多懂一分生活的难,多添一分扛下去的勇。
书架上的书越摞越高,其实是心里的路越走越宽。那些读过的字,像黑夜里划过的火柴,未必能照亮星空,却总能在迷茫时,让你看清自己的内心。这大概就是读书最实在的好处——它让我们在烟火里打滚时,心里始终揣着一点清明;在不得不随波逐流时,骨子里仍守着一份清醒。
说到底,读书这回事,从来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它更像一场一个人的修行,带着读过的书,走过生活的难,最终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如此而已,却足够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