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10月14日
第A007版:垄上读诗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一场照亮童心的戏曲启蒙

  □ 季瑛

  当舞台灯光渐暗,一群稚嫩的童声齐诵《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伴随着翻动的书页与点点飞舞的萤火,儿童戏曲舞台剧《萤火飞舞》在第二届楚文化节“楚韵悠扬”主题演出中缓缓启幕。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儿童剧,而是一次由荆州市地方戏曲传承院与沙市实验小学携手完成的文化实践——一群7至9岁的孩子,在专业戏曲老师的指导下,用汗水与真诚,将“囊萤夜读”的古老故事,演绎成一曲关于勤学、坚韧与共情的现代童谣。

  整部剧没有繁复的场次划分,却结构清晰、节奏明快。从茅草屋前母亲纺线盼儿归,到私塾中车胤与张富贵因书争执,再到萤火虫点亮黑夜的温情高潮,情节环环相扣,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剧本将教育意义巧妙“藏”于故事之中:车胤为捡书摔伤仍欣喜若狂,母亲卖纱线换书却舍不得买油点灯,张富贵从“玩玩耍耍多炫富”到被感召加入捉萤队伍……没有一句说教,但勤学、孝亲、友爱、自省的价值观,早已随萤火悄然落入孩子心田。

  该剧对白简洁生动,唱词朗朗上口,既保留戏曲韵味,又充满童趣。“孩儿得书如得宝,哪管身上疼不疼”“书中自有黄金屋,劝君珍惜莫虚度”等唱段,孩子们唱来自然真挚,毫无矫饰。而张富贵那句“论语就是有朋友来跟我玩”,更引得全场会心一笑,在轻松氛围中完成对经典文化的亲切解读。全剧节奏张弛有度,既照顾儿童注意力特点,又不失戏曲艺术的韵律之美。

  鲜活立体角色塑造是该剧的一大亮点。车胤既有少年的纯真,又有超越年龄的担当;车母坚韧慈爱,一句“儿的读书声是娘治苦的药”令人泪目;张富贵虽顽劣,却不脸谱化,其转变过程真实可信。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些角色由沙市实验小学的小演员们倾情演绎。他们并非专业戏曲苗子,却在数月排练中反复打磨唱腔、身段与表情。从爬树取书的笨拙,到捉萤时雀跃的奔跑,再到母子相拥时的哽咽,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孩子们对角色的理解与投入。荆州市地方戏曲传承院的专业指导老师则全程陪伴,从发声到走位,从情绪到节奏,手把手引导,让传统戏曲在童声中焕发新生。

  演出现场的舞台呈现充满想象力与童真。茅草屋、大柳树、私塾白墙,布景简洁却意境悠远;第三幕萤火虫飞舞,孩子们手持白绢囊袋,点点微光汇聚成星河,舞台瞬间化为梦幻森林。灯光柔和,音乐轻快而不刺耳,既烘托情绪,又充分考虑儿童听觉敏感度。尤其那首贯穿全剧的儿歌:“萤火虫亮晶晶,好像天上小星星……勤奋读书惜光阴,立志成才留美名”,旋律清新,寓意深远,成为孩子们离场时仍轻声哼唱的余韵。

  作为楚文化节“楚韵悠扬”系列的重要一环,《萤火飞舞》并未刻意强调地域符号,而是以中华共通的勤学精神为内核,通过儿童视角与戏曲形式,完成了一次润物无声的美育实践。它回应了当代社会对儿童成长的深层关切: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如何守护孩子对知识的渴望? 在个体至上的氛围中,如何培育共情与互助的品质? 剧中车胤的答案是:以萤火为灯,以书为舟,以心为桥。

  观剧的孩子们时而屏息,时而欢笑,时而为车胤的遭遇揪心,时而又为萤火点亮黑夜而雀跃。他们获得的不仅是娱乐,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鸣与价值的启蒙。而家长与教育者亦从中看到: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不是比较,而是陪伴;不是苛责,而是如车母那般,愿“化作一盏灯”,默默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当终场合唱响起:“小小萤火虫,飞到西来飞到东,星星点点聚成团,学海无涯映长空”,舞台上的微光,早已照进现实。这束光,来自沙市实小孩子们清澈的眼神,来自传承院老师们的坚守,更来自中华文化中那永不熄灭的勤学之火。萤火虽微,可照夜行;童心虽小,能承大道。《萤火飞舞》,正以最温柔的方式,照亮一代人的精神童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