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6版:文化荆州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荆州

老沙市的名菜名点名店(三)


  □ 冯毅然

  “米元子做不赢沙市”

  “米元子”,沙市人叫它“豆腐元子”,是由“米豆腐”转化而成的。

  早在100多年前的清朝光绪年间,“米豆腐”就是沙市民间广为食用的一道素菜,后经一蒋姓道人将方形“米豆腐”改为圆形“米元子”,并把佐料放锅同煮,改为佐料放在碗里。这样一改,圆形的、溜溜滚滚,不易舀烂;佐料不下锅,又不致渗透元子,败人口味。后来人们都如法炮制,并在市场上设点摆摊(当然还有“挑担”的)供应起来。流传到1942年,有一个叫曾康成的小贩,在沙市九十铺内大赛巷口,摆了一个“米元子”摊点。为了创生意、辟财源,他在原来调配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虾米、蜇皮、木耳、紫菜、鹿角菜、酱萝 卜丁、银鱼丝、细粉条、卤水、甜酱、味精等二十多种佐料(原来只有油、醋、酱油、辣酱、葱末等)。摊子上,光佐料(酱料),就琳琅满目,摆了几排。由于他的元子制作精、佐料全、味道鲜、入口化、吃后开胃,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开创了一项沙市著名的大众食品并技传全省。

  有人在外地也吃过按照沙市方法制作的“米元子”,但总觉得不如沙市的好吃。

  “米元子做不赢沙市”之说,流传至今。

  “杂烩头子”遍荆沙

  “杂烩头子”,原名“鱼糕头子”,官名“荆沙鱼糕”还能简称它“头子”。

  沙市文人聂绍辅(邵抚:1897-1973)生前在其《竹枝词》中曾唱道:“蒸合鱼肉碎成瓤,再切堆盘白玉方。佳味虽难登上席,齐民宴客首传餐”。这段词中描绘的就是“杂烩头子”。它说的“难登上席”,是说难登当时官场的“上席”而不是说不能上席,因为其下句“齐民宴客首传餐”,就说明了在民间不但能上席,而且还是“首传餐”,即每每宴客必捧的“头菜”。“头子”就是指它比其它菜肴先上,其实“杂烩头子”不但能上席,在沙市民间还有“无糕不成席”“和”“没有头子不摆酒”的传说。

  明清时期,此菜在荆沙地区即已盛行。清朝咸丰年间,一位在南京抚台衙门当左衙(即府衙掌厨)的沙市人朱洪德于1853年回沙,开设了一家“本利生”包席馆。为适应沙市各帮会“做会”的需要,他将本地传统名菜“鱼糕头子”,在制作技术上,作了改进、提高,并改名为“杂烩头子”。此菜特点是:清香滑腻,精细别致;鱼含肉味,肉带鱼鲜:吃鱼不见鱼,吃肉不见肉。

  此后100多年来,又经过继承者的不断研究、改进,在“色、香、味、型”等各方向,使这一楚乡名肴,更臻完美。

  “荆沙鱼糕”曾在北京作过数次操作汇报表演,均受到高度好评。1976年出版的《中国菜谱:湖北菜》中,编进了这道名菜。

  (上官永健 整理)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