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美吟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调研时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于荆州古城来说,保护是前提,也要合理利用,历史遗产的开发要看到“诗与远方”,与文旅融合发展共赢。
一、开发利用现状
坚持保护先行与有序开发。采取有序、合理的措施进行保护性开发,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遗产价值。2016年,荆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荆州古城保护条例》;2019年,荆州正式启动古城保护疏散工作,疏散项目共91个,古城内常住人口控制在5.1万人左右,达到了《荆州古城保护条例》要求的“将古城常住人口控制在6万人以内”的目标;2022年,出台《荆州市中心城区历史建筑修缮管理办法》。荆州规划建设“古城小样板”,计划以“一心、一园、两街区”的模式打造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相结合的模板,目前文博核心区建设已初具雏形。
坚持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致力于为荆楚文物的保护、修复、展示等提供优质空间,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提质赋能。荆州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推进简保护工程、楚纪南故城和郢城遗址考古工作,建好楚文化博物院、纪南城考古遗址公园;聚焦文旅产业发展,加快荆楚非遗工匠小镇、方特二期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聚焦文化艺术创作,传承发扬汉剧、花鼓戏等地方传统戏曲剧种,整理改编一批经典保留剧目,冲击国家级、省级奖项;聚焦城市引流赋能,加强旅游宣传推介,对省内重点客源区和湖南、广东等客源地的精准营销,加大“引客入荆”力度。
二、开发利用困境
古城空间利用有所限制。荆州内部是典型的旧城风貌,历史城区的大部分区域呈现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城市风貌,以多层建筑和单位大院为主,古城内行政办公区占比达27%,这些空间是目前支撑古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使古城的旅游开发出现街区短、面积小、扩展空间不大,开发成收费模式条件不足等弊端。
经济与资源投入有所制约。荆州市2022年GDP约3008.61亿元,在湖北省排名中游,而文旅专项资金投入不足1%,远低于其他同类历史名城。而资金使用范围也略显单一,古城墙修缮等重点项目单点投入过多,配套商业设施、夜间经济等产业链延伸领域投入不足。且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国企占比大,民营资本因回报周期长、产权限制等因素投入比例较少,文旅市场较为乏力。
市场推广与品牌运营存在短板。目前,荆州古城的文旅品牌多而不强是发展的矛盾所在。数据显示:荆州文旅宣传语从“楚国故都”到“三国名城”十年变更7次,未能形成强势品牌效应。百度指数显示“荆州旅游”搜索量仅为“襄阳旅游”的63%。这间接导致荆州文旅产业整体的集聚效应与拉动效应不足,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古城开发要始终坚持“保护为前提,利用是关键,复兴为目的”的原则。荆州古城要坚持全区域规划、全产业链打造的理念,制定文旅精品项目发展规划。在空间优化方面,通过政府系统谋划,疏解部分行政机构,划定核心保护区、文化创意区、休闲拓展区、护城河景观带、三国文化体验带、楚文化展示带,将非核心文保建筑尽可能改造为文化商业设施。
整合资金渠道与资源要素。政府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体制,鼓励社会赞助和民间资本的参与,完善文旅项目的投入回报机制,利用前期高回报吸引更多投资加入后续开发。再以充足的资金链推进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游、影视文化游等多元旅游提质升级,开发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经济、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
重视数字技术与媒体运营。对于历史文化资源本身,以科技赋能工程,建设“数字化荆州古城”,推出荆州线上博物馆小程序,增强公众互动感和文化体验感。宣传推广方面,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不仅要借助主流媒体进行报道推广,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小红书、微博等,根据新媒体平台传播特点,扶持平台中的自媒体传播力量,充分挖掘流量长尾,形成传播合力。
(作者单位:荆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