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定坤
古稀之年,我竟与儿歌结下不解之缘,一头扎进儿歌创作,找回了久违的童真。
小时候,家里虽穷,日子却简单快乐。我特别爱听村里老人哼唱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跟着一唱,烦恼全消。那时,我便盼着能写出同样有趣的儿歌。可后来为生活四处奔波,这个念头被深深压在心底。
前几年退休,闲下来后,我琢磨着找点乐子。尝试写散文、评论、歌词,却总是提不起劲。不知怎的,小时候听儿歌的场景总在脑海中浮现,我便想,要不试试写儿歌? 可拿起笔,第一笔却怎么也落不下去,这才发现写儿歌并非易事。
后来我明白了,写好儿歌,首先得有童心。我这把老骨头里,还藏着个小孩儿呢! 我常回忆小时候的事,和小伙伴抓蛐蛐、掏鸟窝的场景,都成了写儿歌的素材。有次,我写了一首放风筝的儿歌,把小时候放风筝的紧张与兴奋都写进去,写完自己都乐了,仿佛回到童年。
仅有童心不够,还得多观察身边孩子的言行。我常去小区幼儿园,坐在一旁看孩子们做游戏、唱歌,他们的小表情、小动作可爱极了。每晚八点,我会准时打开收音机,收听“小喇叭”节目,一次不落。有次看到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跑得满头大汗还咯咯直笑,我便据此写了一首儿歌,把孩子们的快乐都融入其中。
多读经典儿歌也必不可少。我专门去书店买了许多儿歌书,一有空就翻看。经典儿歌语言简单生动,韵律优美,我边读边学,琢磨人家的写法为何如此受欢迎。
多向名家学习也是我的心得。我参加了好几次儿歌创作讲座,听名家分享经验。他们讲得精彩,我每次都听得入迷,还做了不少笔记,学到了不少写儿歌的技巧。
多和儿歌写作者交流同样重要。我加入了好几个儿歌创作群,和大家分享作品,听取意见。有时别人一句简单的建议,就能让我豁然开朗。特别是许德清和戚万凯两位老师,给予热情的指导、修改和帮助,让我心存感激。
如今,我写儿歌越来越上瘾,还在手机上开了公众号,专门刊发自己的作品。虽已古稀,但我觉得自己还年轻,因为有儿歌梦相伴。我希望能写出更多好玩且受孩子们喜爱的儿歌,让他们听了能开心大笑,记住那些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