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荆楚往事

读楚笔记4
在讨封口号下,楚国实现了蚂蚁成大象的嬗变

    □张卫平

    在楚王熊渠的领导下,楚国的实力变得更加强大了!但是,自以为“有为就有位”的熊渠,并没有用实力争得周天子恩赐,骨子里的傲气忍不住就往上涌,便自己给自己封了王。传说有一天,楚王熊渠脱掉代表自己身份的、周天子赐予的朝服,穿上平民百姓的粗布衣裳,召集子民聚集在丹阳城楼下,发表了“重要讲话”。熊渠站立在城楼上,大声疾呼道,“我本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熊渠的封王,在楚国发展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好家伙!就傲气十足的熊渠竟然敢石破惊天地把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公布于众——你周天子瞧不起老子,老子今天就要做个蛮夷!就要称王了!

    我们今天说熊渠称王在当时是天大的事,是因为商周时期还没有“皇帝”一说。那时的“皇帝”,也只能被称为“大王”或者“天子”。文献资料显示,直到秦朝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国家最高统治者才开始被称为“皇帝”。所以,熊渠称王,就意味着楚王也想要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当年,楚人曾在付出首领鬻熊生命代价,帮助周文王灭了商,却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赏封,还是不得不继续向南边的蛮夷之地迁徙,从此在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籽,“不服周”情绪开始在楚人心中蔓延。

    当历史迤逦到周成王时,鬻熊曾孙熊绎终于受封“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史记·楚世家》)。虽然,此时刚刚上位的周成王想起了楚人在周朝建立时曾经立下过的汗马功劳,做了一些弥补,将楚国封在丹阳,也赐了熊绎芈姓,但是却仍然没有给熊绎爵位。

    不过,成王封了楚,其实也就是承认了楚国的实际存在,哪怕只是划地为牢——区区五十里方圆,但毕竟让楚国有了一个合法的政治地位与地盘。这就如同2000多年后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有了合法的“番号”,哪怕地盘再小、地位再低、队伍再少,却有了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空间。于是,熊绎就如同后世的红军一样,从这方圆“五十里”根据地出发,开始了武力扩张。扩张的资本,当然是因为楚国有着一支从血与火的绝境中铸造出来的“铁军”。

    有着强悍战力军队的熊绎发现,中国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周成王根本就管理不过来,自己做点小动作天子也不一定能发现,只要自己年年纳贡就行了。同时,熊绎更是清楚地知道,“封王”是讨不来的,必须用自己的实力去争取。

    这样一来,楚国周边的小国就倒霉了。正如王伟先生在《楚国简史》中所写到的那样,“楚人在熊泽的指挥下,朝着东、西、南三个方向扩张,大片的土地逐渐被楚人占据”。也许,楚人一路走来极不容易,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有着非常强烈的发展欲望,他们清楚的知道“弱小就会挨打”,所以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战果,不停征战,扩大着自己的版图和实力,逐步实现了蚂蚁变大象的嬗变。

    特别有意思的是,楚人燃起的斗志与战火并没有引起周天子的注意。因为,楚人在扩张的同时非常“老实”地持续向周朝纳贡。这些假象,蒙蔽了周天子,直到熊渠的出现,才让周天子大吃一惊,听话的楚王竟然不再奉上贡品了。当时,“楚人想,若不奉上贡品,你又拿我如何呢?”虽然楚王知道,自己的实力再强大,也强不过周朝。熊渠的讨封,最后还是在周朝强大的压力下流产了。不过,熊渠仍然勇气十足地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封了王。可以说,熊渠开创了诸侯僭号称王的历史之先河。他不但自称武王,宣布建立楚王国,而且还在沈鹿(今湖北钟祥)召集有巴、庸、申、邓、郧、罗等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参加的“国际会议”,确立了楚国控制下的“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

    楚王作为三个“王”的父亲,的确够牛了!于是,我们就从今天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的楚王车马坑里看到“天下驾六”的马车。考古专家发现,在这个楚王墓地里的马车,居然有与周天子一样六匹马拉的车!在车马阵中,已经发现了三乘,专家认为至少应该有四乘“驾六”的车马。要知道,在河南洛阳东周王城不过也只出土了一乘“天子驾六”。可见当时楚王的排场,竟然超过了周天子。读者诸君千万别以为“驾六”不过只是比“驾四”就多了二匹马而已。从古代礼仪规范而言,官员超标就是僭越,往往会面临被处死的境地。比如荆州古城北门外的太晖观,本是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建造的王宫,因石柱雕有蟠龙,上盖铜瓦,因被人告发僭越,朱柏不得不在事发后选择畏罪自焚。

    当时,熊渠讨封虽然流产,但贡品却不再上了。于是,就直接导致周王朝在举行祭祀时,居然没有楚国的苞茅“缩酒”了。再加上楚人竟然灭了随国,占领了铜绿山,夺走了周朝控制的铜矿资源。于是,周昭王一怒之下,亲率大军讨伐楚国。据陕西扶凤出土的《墙盘》铭文记载:“弘鲁召(昭)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铭文里说,周昭王亲领军队南征,声势浩大。

    史料记载,周朝一共发动了第三次攻楚之役。王伟先生的《楚国简史》里说,这三仗竟然打了足足八年。两万楚国军队依托江汉平原,与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周朝军队打起了游击战,最后,在周昭王二十四年(前977年)周昭王发动第三次攻楚之役时,不仅几乎全歼了周朝的军队,就连周昭王也丢了性命。

    当然,说到周昭王之死,史料的记载是天子过汉江时碰到了“天大异”,士兵在浮桥上通过时,浮桥突然断裂,很多士兵落水淹死,而周昭王乘坐的船却在江心解体,掉入江中一命呜呼。其实,面对周昭王率领南征的“六师”,楚国如果硬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对手。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楚人设计制造了用胶粘接起来的船只,骗得昭王上了船,待胶船驶至汉江中间时,胶液经水浸泡开始融化,船只很快就解体成为碎片,周昭王及其随从人员全部溺水而死。楚军乘胜追击,“丧六师于汉水”。对此,《史记》引用了《帝王世纪》记载云,“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之中流,胶溶船解。王及随从俱没水中而崩。”

    虽然,楚军面对周朝大军避其锋芒,巧施计谋,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显示了楚人的强大实力,但此时楚国的国力仍然还是不能与“天下共主”的周朝相比。不过,正如周太史伯在《国语·郑语》中说的,“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尽管,这一天还相当遥远,但历史的星空中已露出一丝微弱的星光。只要希望仍在,楚人怎么会放弃哩!

下一篇 4